成语故事分为哪几类_成语故事分为哪几类类型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成语故事分为哪几类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1.成语故事有哪些?

2.成语故事的由来

3.成语故事典故 分别是什么典故

4.有哪些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分为哪几类_成语故事分为哪几类类型

成语故事有哪些?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水穿石”。

       8、百发百中

       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9、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10、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11、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不够喝。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2、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14、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提示]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15、得过且过

       传说,五台山上曾经有一种动物叫寒号鸟。夏天,它们总是得意地叫道:“我多么漂亮!”它们从不筑巢垒窝,只知道玩乐。到了冬天,晚上躲进石缝里被冻得发抖,白天出了太阳,它们又自我安慰地叫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注释]且:暂且,不作长远打算。

       [提示]形容工作马虎、敷衍了事,过一天算一天。

       16、得意忘形

       魏晋时,有个名气很大的文人叫阮籍。他博学多才,性情极其豪放。他读书入迷时,可以好几个月都不出家门。出外游玩和访友时,因迷恋名山大川的景色,沉迷于朋友之间的交往,常常几个月都不回家,他得意的时候就尽情地享乐,能够忘记自己是什么模样。

       [提示]本意为因高兴而忘掉一切。现多形容浅薄的人得志,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

       17、对牛弹琴

       古时候,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琴弹得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带琴出游,只见远山如画,河流清澈,一头牛正在河边吃草。这美丽的景色让他兴致大发,就对着牛弹起琴来。尽管琴声动人,可是那头牛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他很生气。这时,有个过路人对他说,不是琴弹得不好,是牛听不懂啊。

       [提示]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白费口舌。也用于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18、狐假虎威

       老虎抓住一只狐狸,准备吃掉它。狐狸说:“我是天帝派来的百兽之王,你敢吃我,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见老虎不信,狐狸又说:“你跟着我到森林里走一趟,就知道野兽们都怕我。”由于有老虎在身边,野兽们见了,纷纷逃命。老虎信以为真,就放了狐狸。

       [注释]假:借着,利用。

       [提示]比喻依仗他人的威势欺压人。

       19、车水马龙

       东汉时,章帝想给皇太后的娘家亲戚们封官赐爵。太后知道后,表示坚决反对,她对章帝说:“我娘家那些人呀,就知道把持权利,只会吃喝玩乐。我曾经看见很多人去他们那里请安问候,门前的路上,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你给他们加官封爵只能有害于国家。”

       [提示]形容繁华热闹的场景。

       20、半途而废

       东汉时,乐羊子外出求学。过了一年,他因为想家就回来了。他的妻子一见到丈夫就用刀割断织机上的绢帛。乐羊子觉得十分奇怪,他妻子说:“书没有读完就停下来,如同割断织丝一样。”乐羊子深受震动,又重新回去读书。七年后,完成了学业才回到家中。

       [注释]废:停止。

       [提示]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21、八仙过海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篮渡水: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提示]比喻各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一般连用。

       22、鹤立鸡群

       草地上有一群鸡。其中一只大公鸡,夸耀自己强壮,羽毛金黄亮丽,最为出众。另一只芦花大公鸡不以为然,说自己打起鸣来,声音嘹亮,才是最优秀的。就在他们互不服气,要打起来的时候,一只仙鹤突然从天而降,落在鸡群中,两只公鸡相形见绌,不再争斗了。

       [提示]比喻一个人的仪表出众或学问、品德高于别人。

       23、四分五裂

       战国时,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大。其他六国想联合起来共同与秦国抗衡。秦王的策略是各个击破,就派张仪去分化六国。张仪对魏王说:“魏国无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一样好,搞不好就会四面受敌,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魏王被说服了,与秦国结了盟。

       [提示]形容不完整或不团结。

       24、一鸣惊人

       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申无畏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震惊。”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

       [提示]比喻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25、一日千里

       北宋年间,洛阳镇守钱惟演在城里修了一座驿舍,特请本城文豪谢希深、尹师鲁和后起之秀欧阳修,各做一篇文章。尹的文章用字最少,而且洗练生动。欧阳修暗暗称赞,当晚便去向他虚心请教。事后又把自己的文章重新改了一遍。尹师鲁看后,感慨地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像一日前进一千里一样。”

       [提示]原来形容马跑得很快。现在形容进步快或发展迅速。

       26、对症下药

       三国时有个名医华佗给两个发烧头疼的人看病,用了不同的药。两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症状,却用药不同?华佗对他们说:“你的病是由内部伤食而引起的,他的病则是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服药后,他俩的病果然很快便好了。

       [注释]症:病症

       [提示]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关措施。也作“对症用药”。

       27、风吹草动

       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他逃到昭关。由于楚军在关口盘查很严,他出不了关。因为着急和忧愁,一夜之间他的须发全都变白了。凭着相貌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他混出了昭关。逃亡的路上,他经常在芦苇和草丛里穿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赶紧躲起来。

       [提示]比喻一点点动静或轻微的动荡。

       28、风雨同舟

       春秋时,吴、越两国相邻,但彼此之间争端不断,战争频繁。有一次,两国的人同乘一条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风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在这危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共同排除险情,使渡船安全地到达了岸边。在船上的两国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注释]舟:船。

       [提示]形容不同的人或团体共同渡过危难。

       29、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智勇双全,击败了秦国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被任命为上卿,老将军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蔺相如知道后,尽量躲避。他说:“秦国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了国家,不必计较个人恩怨。”廉颇听说后,很惭愧,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认错。

       [注释]负:背着。荆:荆条。

       [提示]比喻向人认错赔罪。

       30、甘拜下风

       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秦穆公对晋国的君臣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晋国的大臣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注释]甘:心甘情愿。下风:风向的下方。

       [提示]真心佩服别人,认为自己不如对方。

       31、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提示]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32、自相矛盾

       从前,楚国有个人在街上卖兵器。他拿着矛说:“这支矛,是天下第一锋利的,它能击穿最坚固的盾牌。”他又拿起盾说:“这个盾牌,是天下第一坚固的,世界上没有一支长矛能够刺得穿它。”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回答不出来了。

       [注释]矛:长矛。盾:盾牌。

       [提示]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相互抵触。

       33、掩耳盗铃

       古时候,有个人想偷别人家大门上挂着的门铃,又怕门铃响起来。他想出一个办法来。他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然后去把门铃偷下来。结果被主人当场捉住了。他惊奇地问主人:“你怎么听到了铃声?”主人说:“你掩住了自己的耳朵,可是没有掩住我的耳朵啊!”

       [注释]掩:遮盖,捂。盗:偷。

       [提示]比喻所做的事情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34、天罗地网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大臣费无忌的谗言,要太子的师傅伍奢和他的儿子伍子胥。太子连夜告诉了在樊城做守将的伍子胥。当第二天费无忌的儿子来骗伍子胥回都城时,伍子胥将他痛打一顿,说:“如果不是太子告诉真相,我就被骗入天罗地网了。”

       [注释]罗:捕鸟的网。

       [提示]形容包围严密。也比喻对敌人、罪犯等人严密防范。

       35、守株待兔

       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看见一只野兔撞在树桩子上,折断脖子而亡。他不费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从那以后,他什么农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树桩子旁边,等着捡兔子。可再也没有野兔来撞这树桩子,他的行为被人们当作了笑话。

       [注释]株:树桩子。

       [提示]比喻不知道变通或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36、打草惊蛇

       南唐时,当涂县令王鲁是个贪官。为了给他敲敲警钟,人们联名写信,状告他手下的一个主簿。告状信上列举的罪行,件件都与王鲁这个县令有牵连。心慌意乱的王鲁,神差鬼使地在信上写下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思想:“你虽然打草,我已经惊蛇。”

       [提示]比喻自己的行为使对方有所察觉和防备。

       37、黄粱一梦

       从前,有个穷书生碰到一位道士。睡觉时,道士拿出一个枕头交给他,说道:“你枕着这个枕头睡一觉,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生活。”这时,店主正在煮黄粱米饭,穷书生睡着后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生活得十分阔绰,官运亨通。最后梦见自己快要病死时,忽然惊醒。醒后,看见道士依然站在他的身边,而店主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煮熟。原来自己享受了几十年的荣华富贵,不过是短暂的一梦而已。

       [注释]黄粱:黄小米,这里指黄小米饭。

       [提示]比喻虚幻,一场空。也作“黄粱美梦”。

       38、鸡犬不宁

       唐朝时,柳宗元劝说一个捕蛇者去种田,那人却说:“种田,苛捐杂税繁多,官吏逼债又凶,闹得鸡和狗都不得安宁。我干捕蛇这行当虽然有生命危险;但是也比种田要强。”柳宗元不由得感叹道:“这样残酷地压榨老百姓的政府,真是比老虎还凶啊!”

       [注释]宁:安宁。

       [提示]形容侵扰得很厉害。

       39、骄兵必败

       公元前65年,汉宣帝派军攻打车师国,被匈奴所困。消息传来,将军赵充国认为,匈奴势力微弱,可以此为由向他们发动进攻。御史魏相认为,自恃强大,对外炫耀武力,是骄兵,骄兵轻敌是一定要失败的。汉宣帝听从了魏相的劝谏,没有出兵。

       [提示]比喻自以为强大而轻敌的军队,必定要打败仗。

       40、无能为力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要组成联军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非常焦急。有人告诉他,有个叫烛之武的官员能够劝说秦国退军。国君立即召见了烛之武。烛之武对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现在年纪大了,就更没有这个能力了。”

       [提示]多指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或解决某个问题。

       41、锦囊妙计

       三国时,为联合抵抗曹操,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后来孙权要收回,可刘备不愿归还。周瑜设下美人计,招刘备来东吴与孙权的妹妹结婚,然后扣住刘备,逼他归还南郡。刘备按诸葛亮给他的藏在三个锦囊中的三条计策行事,结果在他的保护下,安全地回到了荆州。

       [注释]锦囊:封藏机密文件或诗稿的织锦口袋。

       [提示]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办法。

       42、开卷有益

       宋太宗赵光义命令宰相李昉组织编写了一部学术价值颇高的百科全书,叫《太平御览》,总字数达四百七十八万个。他规定自己每天要看三卷。大臣们劝他不要太劳累了,宋太宗回答说:“只要打开这部书阅读,就能从中获益,也就不感到劳累了。”

       [注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

       [提示]指读书有很多好处。

       43、开天辟地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是合在一起的,一片混沌,像一只大鸡蛋。而人类的祖先盘古,顶破了“蛋壳”。其中轻而清的物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下沉,变成了地。盘古头顶天,脚撑地,天升高一丈,地加厚一丈,盘古也高一丈,用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任务。

       [提示]现在常常比喻前所未有。

       44、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人坐船过江,不慎将佩剑掉进江里,他立即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上记号。同船的人问他:“你刻这个记号有什么用?”楚国人说:“刚才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一会儿我可以顺着这个记号下去找。”等船靠了岸,楚国人就从做上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

       [提示]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变通。

       45、空中楼阁

       从前有一个财主,他看见别人的三层楼房,心里十分羡慕,决定也造一座。他要求找来的工匠只造第三层楼,第一层、第二层统统不要。工匠们听了哭笑不得,说:“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没有第一层和第二层,怎么能盖起第三层呢?”

       [提示]比喻脱离实际的谬论或虚构的事物。

       46、如释重负

       春秋时,季孙、叔孙和孟孙三个家族掌握了鲁国的军政大权。鲁昭公为夺回权利,派兵去攻打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知道后,立刻前来救援。三家联合起来,把昭公的军队打得大败,昭公只得逃亡齐国。因为他原来已经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觉像放下沉重的负担。

       [注释]释:放下。负:负担。

       [提示]形容人们解除了负担后的轻松心情。

       47、如鱼得水

       东汉末年,刘备请到诸葛亮做军师后,经常得到诸葛亮的指点,对天下形势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十分亲密。开始时,关羽和张飞很不服气。刘备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得到了水一样,你们应该理解。”

       [提示]比喻得到与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48、千钧一发

       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枚乘,擅长写辞赋。他在吴王刘濞那里做谋士时,反对吴王反叛朝廷。他劝吴王:“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之重的东西,下边是深渊,头发丝一断,那东西你就别指望重新得到了。你谋反朝廷,危险的程度就像这头发丝一样。”刘濞不听,其兵反叛,最终被朝廷的大军消灭。

       [注释]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即十五千克)为一钧。

       [提示]比喻形势或情况已极其危急。

       49、手不释卷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善于领兵作战,立下不少战功。但他有一个毛病:不愿读书。吴王孙权对他说:“你掌管军政大权,应该多读兵书和史书。”他回答:“抽不出时间。”孙权说:“光武帝领兵打仗时,手都从来不离开书,你比他还忙吗?”从此,吕蒙努力学习,成了一个有学问的将领。

       [注释]释:放开。卷:书本。

       [提示]形容勤奋学习或看书入迷。

       50、天衣无缝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名叫郭翰。盛夏的一个晚上,他在大树底下乘凉。突然间,一个美丽的仙女从天上飘然而来。郭翰发现仙女的漂亮衣裙竟然连一条衣缝也没有,他惊奇地问道:“你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呢?”仙女笑道:“我穿的是天衣,天衣不是用针缝的,怎么会有衣缝呢?”

       [提示]比喻事物非常自然完美,无任何纰漏破绽可寻。

       51、名落孙山

       宋朝时候,有个名叫孙山的读书人,他与同乡的儿子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虽考取了最后一名但是仍然榜上有名。看完榜后,他马上高兴地回家去了,同乡问他:“我儿子考中了吗?”他幽默地回答;“您儿子的名字排在孙山后面呢!”

       [提示]比喻投考不中或选拔时未被录取。

       52、塞翁失马

       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注释]塞:边塞。翁:老头儿。

       [提示]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53、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广纳人才,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听说在隆中卧龙冈隐居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就去请他出山。一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屋里睡觉,刘备站在院里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建立了蜀国。

       [注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提示]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成语故事的由来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水穿石”。

       8、百发百中

       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9、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10、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11、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不够喝。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2、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14、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提示]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15、得过且过

       传说,五台山上曾经有一种动物叫寒号鸟。夏天,它们总是得意地叫道:“我多么漂亮!”它们从不筑巢垒窝,只知道玩乐。到了冬天,晚上躲进石缝里被冻得发抖,白天出了太阳,它们又自我安慰地叫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注释]且:暂且,不作长远打算。

       [提示]形容工作马虎、敷衍了事,过一天算一天。

       16、得意忘形

       魏晋时,有个名气很大的文人叫阮籍。他博学多才,性情极其豪放。他读书入迷时,可以好几个月都不出家门。出外游玩和访友时,因迷恋名山大川的景色,沉迷于朋友之间的交往,常常几个月都不回家,他得意的时候就尽情地享乐,能够忘记自己是什么模样。

       [提示]本意为因高兴而忘掉一切。现多形容浅薄的人得志,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

       17、对牛弹琴

       古时候,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琴弹得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带琴出游,只见远山如画,河流清澈,一头牛正在河边吃草。这美丽的景色让他兴致大发,就对着牛弹起琴来。尽管琴声动人,可是那头牛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他很生气。这时,有个过路人对他说,不是琴弹得不好,是牛听不懂啊。

       [提示]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白费口舌。也用于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18、狐假虎威

       老虎抓住一只狐狸,准备吃掉它。狐狸说:“我是天帝派来的百兽之王,你敢吃我,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见老虎不信,狐狸又说:“你跟着我到森林里走一趟,就知道野兽们都怕我。”由于有老虎在身边,野兽们见了,纷纷逃命。老虎信以为真,就放了狐狸。

       [注释]假:借着,利用。

       [提示]比喻依仗他人的威势欺压人。

       19、车水马龙

       东汉时,章帝想给皇太后的娘家亲戚们封官赐爵。太后知道后,表示坚决反对,她对章帝说:“我娘家那些人呀,就知道把持权利,只会吃喝玩乐。我曾经看见很多人去他们那里请安问候,门前的路上,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你给他们加官封爵只能有害于国家。”

       [提示]形容繁华热闹的场景。

       20、半途而废

       东汉时,乐羊子外出求学。过了一年,他因为想家就回来了。他的妻子一见到丈夫就用刀割断织机上的绢帛。乐羊子觉得十分奇怪,他妻子说:“书没有读完就停下来,如同割断织丝一样。”乐羊子深受震动,又重新回去读书。七年后,完成了学业才回到家中。

       [注释]废:停止。

       [提示]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21、八仙过海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篮渡水: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提示]比喻各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一般连用。

       22、鹤立鸡群

       草地上有一群鸡。其中一只大公鸡,夸耀自己强壮,羽毛金黄亮丽,最为出众。另一只芦花大公鸡不以为然,说自己打起鸣来,声音嘹亮,才是最优秀的。就在他们互不服气,要打起来的时候,一只仙鹤突然从天而降,落在鸡群中,两只公鸡相形见绌,不再争斗了。

       [提示]比喻一个人的仪表出众或学问、品德高于别人。

       23、四分五裂

       战国时,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大。其他六国想联合起来共同与秦国抗衡。秦王的策略是各个击破,就派张仪去分化六国。张仪对魏王说:“魏国无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一样好,搞不好就会四面受敌,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魏王被说服了,与秦国结了盟。

       [提示]形容不完整或不团结。

       24、一鸣惊人

       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申无畏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震惊。”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

       [提示]比喻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25、一日千里

       北宋年间,洛阳镇守钱惟演在城里修了一座驿舍,特请本城文豪谢希深、尹师鲁和后起之秀欧阳修,各做一篇文章。尹的文章用字最少,而且洗练生动。欧阳修暗暗称赞,当晚便去向他虚心请教。事后又把自己的文章重新改了一遍。尹师鲁看后,感慨地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像一日前进一千里一样。”

       [提示]原来形容马跑得很快。现在形容进步快或发展迅速。

       26、对症下药

       三国时有个名医华佗给两个发烧头疼的人看病,用了不同的药。两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症状,却用药不同?华佗对他们说:“你的病是由内部伤食而引起的,他的病则是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服药后,他俩的病果然很快便好了。

       [注释]症:病症

       [提示]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关措施。也作“对症用药”。

       27、风吹草动

       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他逃到昭关。由于楚军在关口盘查很严,他出不了关。因为着急和忧愁,一夜之间他的须发全都变白了。凭着相貌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他混出了昭关。逃亡的路上,他经常在芦苇和草丛里穿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赶紧躲起来。

       [提示]比喻一点点动静或轻微的动荡。

       28、风雨同舟

       春秋时,吴、越两国相邻,但彼此之间争端不断,战争频繁。有一次,两国的人同乘一条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风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在这危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共同排除险情,使渡船安全地到达了岸边。在船上的两国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注释]舟:船。

       [提示]形容不同的人或团体共同渡过危难。

       29、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智勇双全,击败了秦国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被任命为上卿,老将军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蔺相如知道后,尽量躲避。他说:“秦国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了国家,不必计较个人恩怨。”廉颇听说后,很惭愧,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认错。

       [注释]负:背着。荆:荆条。

       [提示]比喻向人认错赔罪。

       30、甘拜下风

       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秦穆公对晋国的君臣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晋国的大臣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注释]甘:心甘情愿。下风:风向的下方。

       [提示]真心佩服别人,认为自己不如对方。

       31、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提示]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32、自相矛盾

       从前,楚国有个人在街上卖兵器。他拿着矛说:“这支矛,是天下第一锋利的,它能击穿最坚固的盾牌。”他又拿起盾说:“这个盾牌,是天下第一坚固的,世界上没有一支长矛能够刺得穿它。”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回答不出来了。

       [注释]矛:长矛。盾:盾牌。

       [提示]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相互抵触。

       33、掩耳盗铃

       古时候,有个人想偷别人家大门上挂着的门铃,又怕门铃响起来。他想出一个办法来。他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然后去把门铃偷下来。结果被主人当场捉住了。他惊奇地问主人:“你怎么听到了铃声?”主人说:“你掩住了自己的耳朵,可是没有掩住我的耳朵啊!”

       [注释]掩:遮盖,捂。盗:偷。

       [提示]比喻所做的事情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34、天罗地网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大臣费无忌的谗言,要太子的师傅伍奢和他的儿子伍子胥。太子连夜告诉了在樊城做守将的伍子胥。当第二天费无忌的儿子来骗伍子胥回都城时,伍子胥将他痛打一顿,说:“如果不是太子告诉真相,我就被骗入天罗地网了。”

       [注释]罗:捕鸟的网。

       [提示]形容包围严密。也比喻对敌人、罪犯等人严密防范。

       35、守株待兔

       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看见一只野兔撞在树桩子上,折断脖子而亡。他不费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从那以后,他什么农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树桩子旁边,等着捡兔子。可再也没有野兔来撞这树桩子,他的行为被人们当作了笑话。

       [注释]株:树桩子。

       [提示]比喻不知道变通或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36、打草惊蛇

       南唐时,当涂县令王鲁是个贪官。为了给他敲敲警钟,人们联名写信,状告他手下的一个主簿。告状信上列举的罪行,件件都与王鲁这个县令有牵连。心慌意乱的王鲁,神差鬼使地在信上写下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思想:“你虽然打草,我已经惊蛇。”

       [提示]比喻自己的行为使对方有所察觉和防备。

       37、黄粱一梦

       从前,有个穷书生碰到一位道士。睡觉时,道士拿出一个枕头交给他,说道:“你枕着这个枕头睡一觉,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生活。”这时,店主正在煮黄粱米饭,穷书生睡着后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生活得十分阔绰,官运亨通。最后梦见自己快要病死时,忽然惊醒。醒后,看见道士依然站在他的身边,而店主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煮熟。原来自己享受了几十年的荣华富贵,不过是短暂的一梦而已。

       [注释]黄粱:黄小米,这里指黄小米饭。

       [提示]比喻虚幻,一场空。也作“黄粱美梦”。

       38、鸡犬不宁

       唐朝时,柳宗元劝说一个捕蛇者去种田,那人却说:“种田,苛捐杂税繁多,官吏逼债又凶,闹得鸡和狗都不得安宁。我干捕蛇这行当虽然有生命危险;但是也比种田要强。”柳宗元不由得感叹道:“这样残酷地压榨老百姓的政府,真是比老虎还凶啊!”

       [注释]宁:安宁。

       [提示]形容侵扰得很厉害。

       39、骄兵必败

       公元前65年,汉宣帝派军攻打车师国,被匈奴所困。消息传来,将军赵充国认为,匈奴势力微弱,可以此为由向他们发动进攻。御史魏相认为,自恃强大,对外炫耀武力,是骄兵,骄兵轻敌是一定要失败的。汉宣帝听从了魏相的劝谏,没有出兵。

       [提示]比喻自以为强大而轻敌的军队,必定要打败仗。

       40、无能为力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要组成联军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非常焦急。有人告诉他,有个叫烛之武的官员能够劝说秦国退军。国君立即召见了烛之武。烛之武对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现在年纪大了,就更没有这个能力了。”

       [提示]多指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或解决某个问题。

成语故事典故 分别是什么典故

       一、历史事件。

       源自历史事件的成语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

       另一种情况是截取或改易记载某一历史事件的著名文句而成为成语。

       二、前人故事。

       源自前人故事的成语,故事本身衍生的成语含义比较深刻,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

       三、寓言传说。

       源自寓言传说的成语,往往含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如“愚公移山”——记述愚公率领子孙要移走家门前两座大山的故事,作为成语,用来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有的成语来源于谚语俗语、名言警句等。源自俗语的,如“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扩展资料: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后来被编译成《成语故事》系列图书。

       百度百科——成语故事

有哪些成语故事?

       1、桑中生李,从前在南顿农民张助捡到一颗李子核,拿回家种在空心的桑树上,很快就长成了一棵李子树,同时开始结李子。村民觉得奇怪,以为是神灵出现,就纷纷拿出贡品来李树下拜祭。张助感到诧异,干脆将李树砍了。

        2、版筑饭牛,殷代武丁上台后遭遇连年灾荒,他在梦中受到启发,找到傅岩修筑大墙的傅说,任命他为国相,殷国从此大治。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迎接周天子派来的使臣,在城门遇到正在喂牛的宁戚,觉得他有奇才,于是拜他为相国。

        3、蛮争触斗,传说古代有一只蜗牛的两个触角上有两个小国,左边的叫触氏国,右边的叫蛮氏国。两个国家因为争夺地盘而经常发生战争,有时竟伏尸百万,血流成河,造成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蜗牛因此而丧失触觉功能。

       (一)、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二)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三)盲人摸象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四)守株待兔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五)按图索骥

       典故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六)班门弄斧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班门弄斧即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七)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八)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九)暗度陈仓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十)约法三章

       秦末,刘邦带领义军驻军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攻占咸阳。为了得到百姓的支持,他又退守霸上,召集关中一带的领袖开会,宣布废除秦朝的酷刑,为了维护地方安定,同时与他们约法三章:“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十一)一字千金

       战国时期,秦王嬴政年幼继位,由相国吕不韦辅政,为了笼络人心,增强实力,吕不韦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并把这一部10多万字的书挂在咸阳的门市上,宣布谁能指出书中不足,增加或删除其中一字者,赏给其千金。

       (十二)悬梁刺股

       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十三)背水一战

       西汉三年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用计将其引至河边,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消灭赵国。

       (十四)多多益善

       西汉初期,韩信最初投奔项羽,没有得到重用,就去投奔刘邦,经丞相萧何极力推荐,才担任汉军的大将军。一次刘邦问韩信能够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越多越好,因此得罪了刘邦。后来西汉巩固后,韩信被封为淮阴侯,不久就朝廷所杀。

       (十五)完璧归赵

       秦昭王得知赵惠王得到和氏璧,想假装以15座城池与他交换来骗取和氏璧。赵惠王派蔺相如前去交易,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而不谈城池交换事宜。蔺相如设计骗回和氏璧,并派人连夜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秦王气得要杀死蔺相如。

       (十六)画龙点睛

       南朝梁代著名书画家张僧繇特别擅长画龙,梁武帝在金陵建安乐寺,让张僧繇在墙上画龙,他画了四条龙栩栩如生,但都没有点眼睛。众人不解,怂恿他点上龙眼,他刚刚点了两条龙的眼睛,顿时闪电四起,两条龙腾空而去。

       (十七)入木三分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十八)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十九)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学问,人称“卧龙先生”。徐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二十)胸有成竹

       宋朝文人画家苏轼和文同都擅长画竹,苏轼习惯画墨竹,认为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文同在自家宅前种了很多竹子,每天观察竹子的成长变化,因此画出的竹子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画家晁补之称赞文同画竹是“成竹已在胸”。

       再来一个经典的中华历史上的成语故事:掷果盈车

       今天关于“成语故事分为哪几类”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成语故事分为哪几类”,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